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公告 > 非遗赏析

信息公告

葫芦雕刻——六百年技艺传承的一往情深

发布日期:2018年07月24日 点击:


《诗经大雅》记载:“锦锦瓜瓞,民之初生”,意思是说,人类出自葫芦瓜。葫芦音近“福禄”,同时,葫芦里面又长子,有多子多福之义,因而多被当作人们的吉祥物。


葫芦除食用、药用外,其干老成熟之后,也可以作为盛器,舀水挖面,盛药装酒,是极普通的生活用品。它还可以做成农具、舟具、乐器甚至火器,在古代的生产、交通、娱乐乃至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
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,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,后来,民间手艺人多了,世代传承,便逐渐演变成了供人欣赏的雕刻艺术品。


(薛思勤作品“春”“夏”“秋”“冬”四景)


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中国葫芦雕刻艺术的确切起源,但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。相传古代有一个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,年事已高,告老还乡,回到现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,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,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,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。后来,当地人纷纷效仿,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。 


当地文献记载,在宋代时期,东昌葫芦雕刻已经颇为流行。明清时期,东昌府濒临京杭大运河,是鲁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枢纽,商贾大户,盘踞于此,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,且随运河远销各地。 


(“东昌葫芦雕刻”制景)


葫芦雕刻的技艺,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和雕刻技艺,在把控整体造型和图案的同时,注重雕刻的手法和力度,绘色的搭配与笔调。葫芦雕刻艺术不仅承运中国画的勾、勒、点、染、擦、白描等手法,还在技法上借鉴雕刻工艺上的镂雕技法,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,透刻上折线纹、如意纹、古钱纹等各式花纹,改善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之余,也塑造了葫芦的整体美感,让其剥落出丰富的层次和饱满的体姿,色润兼具。


而现代葫芦器工艺中的葫芦雕刻,又大可分为两种:葫芦雕和刻葫芦。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,也非单纯的雕刻,而是将范制、雕刻、火绘、拼接组合融为一体,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。使用材料是品种不同、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, 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,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。在此拼接组合的基础上,再施以雕刻,葫芦雕的艺术美便更脱俗了。主要雕法有阳雕、阴雕、透雕、阳雕平地、阳雕沙地、阴刻阳雕、双勾勒等等。主要刀法也尽有直刀、平推刀、外侧刀、内侧刀、顺行刀、逆行刀、挑刀、垛刀 、切刀等。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、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,施刀要做到稳(心静气和)、准(准确度高)、轻(用力恰当)、慢(行刀缓稳)、巧(刀法娴熟),只有这样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。


(东昌葫芦雕刻)


刻葫芦,顾名思义,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。葫芦雕是一种立体艺术,而刻葫芦则不是,它更像是一种多曲面呈现艺术。据说刻葫芦最初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,人们在葫芦上走刀划针,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虫鱼图案,便可作为观赏。后来手工艺人们精进,不断摸索、研究,雕刻之术不断提高,才逐渐形成了专门刻葫芦艺术。刻葫芦原本只有针法, 这几年又创造出刀刻法,出现了各种镂空葫芦。有的还创作出仿水墨、 写意的名家山水画作品,并摹仿吴昌硕、任伯年、徐悲鸿、齐白石的画韵,创造出风采独具的彩画葫芦。二三十年代, 兰州有一位叫李文斋的民间艺人,能书善画,懂诗文, 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,以刻葫芦维持生计, 对刻葫芦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贡献。 


(李文斋作品“童子拜观音”)


东昌雕刻葫芦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,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、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。大批雕刻爱好者投身这门工艺,人才济济,已经度过人才青黄不接的衰落时期。市区文化部门也通过举办全市雕刻葫芦大赛、民间绝活大赛等形式,让民间艺人们进行学习、交流;通过传、帮、带培养出了“山东省十大农民青年文化名人”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。当地还成立了多个葫芦研究基地、葫芦工艺公司等,开发出上千个新品种,缤彩纷呈,除了雕刻,还有烙画葫芦、押画葫芦、彩绘葫芦、漆绘葫芦等。当地政府目前正在规划建设“东昌葫芦一条街”、准备举办葫芦文化博览会等,为传统工艺葫芦的发展搭建平台,形成民间特色文化区,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

2008年,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东昌府区被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,但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仍须上下求索。


非遗传承与产业创新的齐头并进,离不开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,更离不开年轻传承者的自我磨砺与技艺再创造,唯此这般,葫芦雕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才能更好的踵事增华,含弘光大。



编者:一口三勺

  • 关注我们

  • 扫码开户

  • 400-828-8829

    客服服务热线

    联系我们